近年来,随着水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野生田螺资源日益减少,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与之相反的是市场对田螺的需求却不断增加,开展田螺养殖市场前景广阔。稻螺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种养。
沟坑开挖
稻田内依据大小开挖“十”或“井”字形田沟,田沟的深和宽均为0.3m~0.4m。另外,在靠近田埂边还需开挖深度0.6m~0.8m集螺坑,长方形或正方形,根据稻田的大小可以设置1个或多个,但集螺坑与田沟的总面积不超过整个稻田面积的10%。
加固田埂
利用稻田开挖沟坑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种养单元外围田埂,夯打结实炒田螺,以防渗漏倒塌。田埂高于田面0.6~0.8m,顶部宽0.4m~0.50m,坡比小于1∶1。同时在主干道到田头留3m宽机耕道(下面铺设直径为0.8m的涵管两根),便于收割机下田作业。
进排水管布置
每一个种养殖单元采用采用PVC管分设一个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并呈对角线位置。进水管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直径为160cm~200cm,并在其终端安装8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掉敌害生物。排水管埋于沟的最底部,直径为160cm~200cm,并穿过外围田埂接入养殖区的总排水渠。排水管安装40目的防逃网罩。
种螺的放养
种螺放养前,用生石灰、漂粉清田消毒,每亩(带水10~20cm深)用生石灰50~75kg或漂白粉20kg。堆肥用鸡粪、切细的稻草和碳酸钙夹层堆积,鸡粪与稻草之比为3:1,堆肥量以200kg/亩为宜,碳酸钙的量以土壤的酸碱度为基础而定,保持pH值为中性。
同一稻田放养种螺的规格应一致。放养品种选择色泽灰黑,壳薄肉多,完整无伤,体圆顶小、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的中华圆田螺炒田螺,放养时间3月底4月初,种螺放养规格30~40只/kg,每亩放养200kg。
适度施肥
田螺杂食性,其饵料主要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底栖硅藻和藓等天然饵料,每周投喂一次精饲料(米糠豆饼各50%),投喂量是田螺重量的3%。定期沤制堆肥补充,100~150kg/亩,依据水质和田螺生长情况确定施量。同时,根据稻苗生长情况,施以有机肥、复合肥,不能施用碳酸氢铵肥料。
水质调节
稻螺综合种养,要经常加注新水,调节水质,保持在30cm以上,pH值在5.5~7.5,特别是繁殖季节,保持稻田微流水为好;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保持在60cm以上。水稻从插秧到分蘖,要浅灌促进生根;从分蘖到孕穗开花期逐渐加深。
病害防治
稻螺综合种养过程中,田螺除缺钙软厣、螺壳生长不良外,一般无其他疾病。主要预防蚂蝗偷食田螺,可投入新鲜猪血诱捕蚂蝗,两小时后会用网兜捕捞,如此反复便可将蚂蝗大量消灭,同时5天换一次水,高温天气每半个月每亩用10kg的生石灰化水泼洒,防止水体腐败。
种养过程中禁用除草剂,通过调节水位防治草害,杂草过多时使用人工方式除草。病虫害防控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为主,尽量减少使用农药。确因稻田病虫害严重,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时,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降低药物浓度,并尽量避免药液洒到田水中。
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各巡视,防止出现稻田缺水或田螺逃逸,预防鸭、蛇、鼠、鸟类、水蛭等进入稻田内捕食田螺。适时向稻田中泼洒生石灰或磷酸二氢钙,消除田螺缺钙症。注意天气预报,做好防洪、逃、旱、害、盗等“五防”工作。
稻螺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养殖周期内田螺个体规格达28.7g,亩均产量达750kg,亩均综合经济效益达3960元,具有稳粮、增渔、增收、节地等优点,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渔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可在平原低洼田地区进行推广应用,每亩留足200kg种螺即可保证翌年生产。
温馨提示
稻螺综合种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保持好水质水位。做到勤换水,防止田螺缺氧,高温天气稻田水深保持在60cm左右;
二、管理好消毒追肥。定期用生石灰消毒,防止田螺缺钙,定期施用发酵有机肥,保持肥力,促进稻螺生长,降低种养殖成本;
三、防控好敌害生物。防好蚂蟥、老鼠、鱼类等天敌,尤其要防控好福寿螺,以免成灾;
四、衔接好种植养殖。水稻生长过程中,解决好晒田与田螺之间的矛盾,可用杀虫灯解决虫害问题。
文稿:省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体系养殖岗位专家)黄滨研究员,来源:绿色985。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相关教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