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我在2022年5月26日的抖音直播语音整理而成。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这里是“唐乡的唐人”的直播间。我是旅游圈人称“唐总”的张晓军。
欢迎你们到直播间来看我。每天晚上,我们一起在直播间读名著、寻美食、趣生活。
这个趣,是有趣的趣啊!因为老舍先生说,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在老去的同时,把有限的生命变得有趣起来。
朋友们能在直播间看我、陪我,我们一起创造快乐,我很开心。
今天晚上,我们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我继续为朋友们朗读梁实秋先生的《人间食话》。
在直播间读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爱读书,但是我们用于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替代书籍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比如抱着手机看头条,比如抱着电子书看小说,甚至在“喜马拉雅”听别人读书。
大家都很忙。大家获得知识,获得技能,获得精神力量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我也属于这样的人。我也每天会拿相当多的时间抱着手机不撒手、看头条。
头条上既有新闻,又有文章。既有杜撰也有史实。内容极其丰富。让人手不释“机”、欲罢不能。
但是我发现,其实你也知道,手机的阅读、Pad的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
因为内容获取很方便,所以你读起来就非常不专心。那种阅读是浅层次式的,你要的是阅读的速度、阅读的量。
可是,当阅读变得越来越快速,阅读的量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牺牲掉的是什么呢?
是阅读的深度,是阅读的快乐。
只有打开用纸张印刷的书籍,我们才能真正让自己放下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手机。才能让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的表象看到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字里行间,我们从有限的文字中发现无限的内容。
比如梁实秋先生这本叫《人间食话》的作品集。
《人间食话》是在北京出生的梁实秋先生关于老北京和其他地方美食的那些有趣的经历。
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生动有趣。比如昨天为朋友们读的一篇短文,是介绍他最爱吃的一种鸡的做法,叫“锅烧鸡”。在短短的1000字小短文里,他不仅介绍了老北京哪家饭馆做的鸡他最爱吃,而且还引经据典讲了很多名人吃过的鸡。
昨天我读的那篇文章讲到了当年梁实秋先生经常去的一家饭馆,叫“致美斋”。
我以为“致美斋”随着岁月的变迁已经销声匿迹了。
但是昨天我的一位高中校友——他第一次看抖音直播,竟然就刷到了我的直播——听到我说“致美斋”这家饭馆儿已经被岁月之刀灭掉了,他当时就给我纠正了错误:
“致美斋”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活得好好的。它依然在卖当年的几道招牌菜。而且我这位高中同学还把“致美斋”人气最高的那些菜给我截屏了。
等允许堂食了,我就马上约你们一起去北京白广路的“致美斋”,品尝梁实秋先生当年津津乐道、大快朵颐的“锅烧鸡”。
在这篇小文里边,有梁实秋先生随父亲去“致美斋”吃饭的细节描写。他的父亲非常疼爱他,甚至是溺爱,竟然让他喝酒!
两杯陈年花雕下肚,六岁的梁实秋要喝第三杯。他父亲担心他喝多了,没有同意。
于是六岁的小顽童借着酒劲,抓起汤勺,舀起一勺汤,毫不客气就朝着对面的父亲泼去。父亲躲闪不及,衣服被泼脏了。
等梁实秋醒来,已经是在家里了。
多么有趣的画面!
今天给大家读什么呢?读一篇《白肉》吧。
因为今天一天都特别忙啊!我在筹备明天下午唐人文旅智库要召开的“第二届露营研讨会”,就没有时间事先做阅读的功课。
《白肉》这篇文章我没有事先读一遍,也没有去研究字里行间那些引经据典的内涵。如果有读错的字,大家别笑话。如果不能解释那些典故,请大家多包涵
我要开读啦。
经常看我直播的朋友知道我读书的习惯。我通过朗读,向书的作者致敬。这种致敬是发自内心的毕恭毕敬。
我也请朋友们跟随我,在听我朗读之前,我们一起做一点有仪式感的事情。
请你们“洗耳”。赶紧捏捏耳朵。
请你们“拭目”,赶紧揉揉眼睛。
大家猜到了吧?这叫什么?
叫“洗耳恭听”、“拭目以待”!
铃声响起,请大家坐好。要开始朗读了。
(原文略,各位可以自行上网或购书《人间食话》阅读)
对不起大家,因为事先没有功夫做功课,这也是我第一次读这篇短文《白肉》,有些磕磕巴巴。
谢谢大家的点赞!
白肉大家都知道,都吃过。那么梁实秋先生也讲了,南北猪肉的味道不同。南方的猪肉嫩而淡,北方的猪肉用他母亲的话说叫“有一股臊臭的气味”。
我也走南闯北很多年。南北方、东西半球的猪肉也吃了不少。南北方的猪肉味道确实有差别,但是不至于像他母亲说的那样北方的猪肉有“臊臭”。
在这篇文章里边,梁实秋先生提到的“砂锅居”现在还在,是北京”八大居”之一,我非常喜欢。
虽然在这篇文章里边,梁瑞秋先生很看不起中下层劳动人民,说砂锅居高雅的君子可以去,但是再去的很少,主要是中下等人趋之若鹜。
嗯,我就是中下等人啊!我也知道砂锅居真正的食客就是老百姓,就是懂生活的人。
砂锅居,他在文中说在西四牌楼北。是的,现在位置也没变。砂锅居依然在北京在西四路口南边“缸瓦市”路东。
今年春节之后的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四口逛完西单,步行到砂锅居去,饱饱的、美美地饕餮了一番。
砂锅居的“炖吊子”,那是名吃。
为什么会有砂锅居呢?梁秋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大致点了一下,但是没点透。
砂锅居的东边,有两家王府,分别是定王府、礼王府。
1990年我由北师大毕业,到民政部工作。办公室就在礼王府里。
礼王府是一个国保单位。
我后来给领导当秘书。领导的办公室就是王府的一间正房。高高的大台阶,像大殿一样啊,建筑雕梁画栋,非常奢华。那王府的建筑都是大条石基础,上边是磨砖对缝。
礼王府南门的南边一点儿,就是江西省南昌市政府驻京办事处。
当年偶尔我也会和几个同事跑到南昌市政府驻京办去吃地道的南昌菜,去喝地道的江西酒。
礼王府的西北角,有一个小门。由小门出去,穿过“义达里”,就是西四。
砂锅居是怎么来的呢?有传说说是王府的厨子把王爷家里不屑于一吃的那些猪下水带出了王府。
那些贵族当然是不愿意吃猪下水的。扔了又可惜。这厨子呀,或明或暗,就把猪的下水,肝、肺、心、肠等等就带回家了。
带回家那也不可能家里人总是吃啊,那么干脆用自己的高超手艺,就把这些猪下水处理干净,用各种烹饪手法给它加工成美食,开个饭馆吧!
而其中最有名的,最受食客欢迎的,最解馋的,叫“砂锅炖吊子”。
这些下水,用料得大。唯有如此,才能去掉下水的那股腥味。
很多人之所以吃不惯下水,就是因为那股味儿。很多人之所以就好这一口,也是因为那个味儿。
“砂锅居”的“砂锅炖吊子”,那一直是招牌菜。
今年春节之后、寒冷的冬天,我们一家四口,先逛西单图书大厦,买了几十本书——大家知道书在所有商品里面是最沉的——我们拎着书,捋着西单北大街一直向北走,最后步履蹒跚地到了砂锅居。还好,还在营业。
进去,服务员非常热情,给找了四人散座。坐下来。我作为去过几次砂锅居的回头客,当仁不让地来点菜。
点的第一道菜,是“砂锅汆白肉”。就是梁若秋先生写的这个白肉啊。
砂锅居除了有“”砂锅炖吊子”,那是非点非吃不可的砂锅,还有“砂锅汆白肉”。那也是必点之菜。然后还有“三不沾”。
前两天给朋友们读了梁实秋先生另一篇文章,也提到“三不沾”。
正因为读了那篇文章砂锅,我才知道原来“三不沾”是老北京的餐馆赠送给客人的。
“三不沾”是一道甜点,现在也是基本上去老字号都要点的。那天晚上我们家也点了。
哎呀,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那种!吃“三不沾”的娱乐性极强。
什么叫“三不沾”呢?就是“不沾勺子、不粘盘子、不沾嗓子”。
好不容易用勺子挖了一块放进了嘴里,你都不用咽,它哐当一声直接掉肚子里!这就是“三不沾”。
“三不沾”是甜点,糖多、油大,吃多了齁的慌。
有看我直播的朋友说我故意馋人。
不是我故意馋人,是咱们这个节目馋人。对吧?
我这个节目的定位不就是“读名著、寻美食、趣生活”,从名著、名篇、名人的笔下,我们找寻那些美食吗?!
如果现在名人笔下的那些饭馆酒楼还在,咱们就创造机会,以文章为线索,按图索骥书寻饭馆,如法炮制点上当年名人爱吃的那些菜。
除了吃美食,更重要的是看一看就餐环境变没变,服务水平变没变,菜的味道变没变?
这是一种我们读名著的好玩法啊。
不仅品尝到了美食,而且从名著名篇中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了解了城市的变化。
何乐而不为呢?!
谢谢阅读至此!
相关教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