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肘子,是民间再普通不过的菜了。但就是这道家常菜,在历史的传承中出现了南方与北方两种不同的味道。当然,其中的故事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南方的酱肘子的故事,一般都出自于历史故事,颇为厚重。像江南地区的“万三蹄髈”说的就是沈万三与朱元璋的一段故事,而北方酱肘子的故事更带有传奇与传说的味道。
在北方酱肘子,最出名的酱肘子当属北京的天福号。这家有着259年历史的老字号店,满足了近五代京城老饕的美食欲。在这其中,还有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
乾隆三年的时候,有一个掖县人叫刘凤翔。学会了一套做酱肉的手艺,来到京城开店。他与一个山西的朋友一起合伙,两人在西单牌楼东边找了个小门脸,开了个酱肉铺,做酱肘子,这时候的京城,做酱肉的铺子有几十家,仅西单牌楼就有十几个字号。所幸的是,刘凤翔的店是以还算过得去,大财没有,养活家里还是没问题的。
有一天,刘凤翔外出送货,路过一个集市,于是就打算去逛一下。这时正好看到一个仙风道骨的老道士在摆摊卖符箓。刘凤翔看这位道长颇有神仙气质,不如让他来给自己的店铺取个字号,就是就上前搭话。
“道爷,能求个字不?”刘凤翔拱手问道。
“先生,所求何字?”老道士回答道。
刘凤翔诚恳地说道“小人在西单卖酱肉,生意一般,还求道爷赏个字号,能让小店兴旺发达。”
老道士思索了一下,大笔一挥“天福號”三字赫然出现在纸上。“你与朋友开店,当属二人,即为天,福泽生财,这號字之中的笔画,带有本门的密讳,可助你遇事顺心,切莫改动。”
刘凤翔谢过道士,一摸口袋,发现这出去送货,还没结现钱,红着脸问:“道长,能用肘子抵钱吗?我这今天还没开张呢......”
老道士也是开明,说道“我俩有缘,就以三个肘子作为符箓钱吧。”
于是,刘凤翔给了肘子,拿着墨宝开开心心回去,至此天福号诞生。
做酱肘子是掖县人的“本行”,配方大同小异,味道一般也差不多。所以做这一行的大多是“混口饭吃”。“天福号”在这众多的店铺一开始不是顶尖的,而且也不是“大字号”,但凭借着老道给的“天福號”这三个字,日子过得还不算差。
直到这个店铺传到了刘凤翔重孙辈刘抵明这儿时,又出现了一个大事件。当时的掌柜刘抵明,处事一直遵照“老法”,谨慎且小心,特别是对酱肉的烹饪方式,有板有眼,丝毫不敢有些许“改变”。在当时,掌柜要管的事情比伙计更多。
作为掌柜,既要考虑平日的营销方式,出入账目,还要顾及到酱肉的烹饪,所以时常会忙到很晚。有一天晚上,刘抵明在烹饪第二天的酱肘子,但是白天忙了一天,已经十分劳累,最后禁不住在灶台边上打起盹来。等到醒来的时候,发现酱肘子已经“煮过头”了。刘抵明认为这锅酱肘子“废了”,但又不舍得扔掉,于是就在里面加汤加料来“返工”。
就这样一直弄到天亮,好在肘子出锅后,外表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是味儿跟从前的大不一样了。酱肘子上柜之后,刘抵明因为急着出门进货,忘记吩咐伙计今天的肘子味道会与之前的有差别。
当他回来的时候,发现柜上的肘子全给常来光顾的太监买走了。刘抵明的头一下子大了起来。这太监是给宫里采购的,也就是说这是给皇上置办的,如果皇上吃了这肘子觉得味儿不对,就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
刘抵明是个老实人,但觉得也不能坐以待毙,于是赶紧收拾细软,想先跑为妙。正当他和伙计开始上门板的时候,就被人叫住了。一看,正是买肘子的那个太监。“完了,要砍头了”,刘抵明满脑袋都是大刀砍向脖子的镜头,浑身直哆嗦。
太监看他那样大笑了起来,说道,“今儿的肘子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又酥又嫩,不腻口不塞牙,老佛爷吃了直个劲夸好,往后你就照着这个法子做。”刘抵明一听这话,看来是性命无忧了,不禁长吁了一口气。回转一想,这“新肘子”是一场差错而成,那么怎么来把味道定下来呢?
于是赶忙撤了门板,跑回灶间去寻昨晚还剩下的肘子汤料。还好,汤料还有剩的,于是乎,刘抵明与伙计一起研究如何将这味道定下来。
首先说选料,这道菜的材料要选择正宗的中国土猪——黑毛猪,肉质好,11个月左右就可成熟。一个肘子能有五六斤。将猪肘子去毛,洗净之后,用茴香、桂皮、花椒、姜、盐、绍酒加白糖一起放进锅里。以旺火烧开,煮至猪肘出油,然后捞出来再次清洗干净。 这就是还原那一晚上肘子煮过头的样子。
然后将锅里剩下的肉汤撇沫,去掉杂质。然后再次放入猪肘子,以旺火烧沸后,转中火,大煮4小时后,再转小火,最后焖煮1小时。此时锅内汤汁变得浓稠,就可以将肘子取出来。改刀装盘了。正是因为这一系列严格的火候,让肘子出锅时呈现皮贴肉上,提拉时不碎不散,入口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酥嫩香糯。
经过这样的工序下来,天福号酱肘子算是正式“定味”了。当时的慈禧太后,特别喜欢这个味道,所以专门赐给天福号一块进宫的腰牌,每天按时按量送进宫,这样酱肘子,天福号的酱肘子一下子成为了皇宫中的“特供品”,从此,天福号名扬京城。
相关教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