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鸡架,东北菜的幕后大佬”。
“不吃鸡架,你永远不知道鸡架有多好吃”。
鸡是一种家禽,它的驯化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目前中国有多个不同种类的鸡,而且鸡也是“十二生肖”中的一员。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吃得起鸡肉,但回到七八十年的时候,鸡肉可是一个奢侈品,从前劳动人民很穷,根本吃不起肉。
真正吃肉的时候,要等到过年,全国劳动力都在寻找一种有肉、有骨、有营养的代替品,经过多方的努力,人民把目光对准了鸡架。
鸡架在所有的食材中,根本算不得上品,就拿鸡本身的东西来说,鸡胸肉、鸡腿、翅膀、鸡内脏,哪一件不比鸡架要强烤鸡腿,可万万没想到,鸡架却彻底火了起来。
说到鸡架,就不得不提到沈阳鸡架,它可被誉为东北菜的幕后大佬,几乎所有的东北菜饭店,都有这么一道“鸡架”。
鸡架的个头很大,肉都被剔干净了,上面只有薄薄的一层肉,少得可怜,可以用皮包骨头来形容,对于生活条件不好的人来说,吃鸡架也是一种奢望,有的人都饿死了。
很多外地人不理解,一个破鸡架有什么好吃的,除了骨头就是骨头,其实这里面还真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慢慢流传下来的。
早在崇德年间,沈阳等地经常爆发战争,街头经常出现流离失所,失去亲人的孩子,又冷又饿,有一个贝勒府的厨子,看见这群孩子着实可怜,于是便动了恻隐之心。
他把鸡肉剔除干净,把鸡架单独留出来,为了应付主子,还撒谎说是为了好分类,鸡腿、鸡翅、鸡爪、鸡胗,鸡架也就是鸡骨头,没人吃干脆不上桌了。
厨子把鸡架煮熟后,分给孩子们吃,好歹也能补充个营养,后来发现此种烹饪方法,不利于鸡架的保存,没两三天就坏了。
于是厨子又改进了烹饪方式,改用熏鸡架、炸鸡架的方式,分给孩子们补充营养,孩子们都亲切的称他为“老爹”。
后来此事情败露,厨子被抓了起来,活活打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爹”,于是吃鸡架的习惯就保留了下来。
鸡架为什么能火,也可以理解为沈阳“穷”!
当然,放眼那个年代,不止沈阳穷,全国各地不怎么样。
时至今日,沈阳的鸡架越来越火,一个普通的鸡架,愣是加工出了好几种做法,什么铁板鸡架、煮鸡架、熏鸡架、拌鸡架、烤鸡架、辣炒鸡架,鸡架被吃出来新花样。
老铁们是这样描述鸡架的:“虽然它没什么肉,但并不妨碍它的香味,骨头一咬就断,一嚼就碎”,吃完仅存的一点肉之后,还要意犹未尽的“咂么”两口。
沈阳人并不是一开始就爱吃鸡架的!~
沈阳当年有最大的工厂,工人也多,鸡架按照当时的物价来说,是最便宜的一种“肉食”,虽然肉少的可怜,但好歹也是肉,当年刮起了一股下岗风,大部分人都下岗了,失去了经济来源,喜欢喝酒的男同志,就把鸡架当成了下酒菜,甚至有的孩子都是吃着“鸡架”长大的,对鸡架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感情。
熏鸡架、拌鸡架、炸鸡架、铁板鸡架,是沈阳本地最火爆的鸡架生意,它不需要单独开店,只需一个手推车,一个小摊位,就可以营业了。
铁板鸡架出炉以后,一咬冒油,唇齿留香,香飘能飘满整条小吃街。
一年四季,鸡架的生意都异常火爆,尤其到了夏天,一天三顿小烧烤的时候,鸡架是一道必备的下酒菜,五十张桌子,几乎每一桌都点,除了喜欢以外,关键是它太便宜了。
8元一个,贵点的可能就10元一个,能出一大盘菜烤鸡腿,经济实惠,回头客多。
沈阳人对鸡架有一种特殊的“爱”,拌的、熏的、烤的、烀的、炸的、铁板的,到处都是,人人吃得起,无论哪一种做法,都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高峰期还需要排队,有的人一买就是七八个,太爱吃鸡架了。
沈阳鸡架可谓是C位出道,当地的网红小吃,本地人回家之后,先要畅快淋漓的“嗦”上两个,外地人听闻鸡架的美名,也是不远千里来吃。
鸡架配麻辣烫,想一想就流口水,鸡架五味融合,充满了鲜,香,咸,甜,辣,入口咀嚼有清脆的声音,脆骨相连、紧致入味。
有喜欢吃鸡架的朋友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沈阳尝一尝,连吃七八天不重样,绝对令你流连忘返。
相关教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