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卤鸭子的味道实在很特别,肉嫩鲜香,微微烟熏味,吃起来滋润不燥,给人感觉像吃腊肉,又像吃卤肉,但比它们都“水灵”,汁多肉厚,很有满足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父母工作的工厂离峨眉县城比较远,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山沟里,周围没有集市,农户也很少,所以职工副食供应历来是个难题。八十年代后期以前,都要靠自己利用一周仅有的休息日星期天,到县城国营商店里买一背篓菜和其他下周必需的生活用品。
这些菜哪能维持一周呢,常常只到周三,就大部分蔫头耷脑了。尤其夏天,得扔掉大半。只能常买比较能放的土豆、萝卜等。周四到周六基本没什么新鲜菜了,除了土豆萝卜,大部分靠咸菜、泡菜当家了。
后来情况慢慢好转,有附近的老乡把自家产的时令蔬菜挑到厂里生活区来卖,大家很是欢迎,常常一到下班时间,就一买而空。厂里顺应大家的建议,在生活区的中心位置开辟了一个小菜场,搭起棚子,遮雨挡阳。老乡们渐渐多起来了。刚开始,几乎都是卖蔬菜的,后来又有卖水果、猪肉、鲜鱼的小贩来这里摆摊,再后来,有小吃、熟食、干活、羊肉、牛肉、活鸡、活鸭等等,春天里,甚至还有老婆婆提着一篮香气四溢的栀子花来卖,物品丰富得琳琅满目。每到下班时间,这里热闹得如同一座真正的百货市场,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说笑声、拌嘴声,此起彼伏。由于地方不大,空间有限,熟人们摩肩擦踵,互相打着招呼,那情景实在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卖熟食的那几个摊位中多了一个卖卤鸭子的。这个男人中等身材,面相憨厚,微胖壮实,脸上总有笑容。他打的招牌是“唐鸭子”,估计他姓唐。
他通常下午四点左右出摊,那时正是上白班的人们下班的时间。回家的路上,家庭主妇们顺便到小菜场买些菜卤鸭,再捎带一个或半个卤鸭子,那么晚饭桌上,劳累了一天的丈夫的下酒菜有了,上了一天学的儿女们的下饭菜也有了,这就不用再特别劳力劳神地操持一顿晚饭,使同样劳累了一天的自己也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我猜母亲当时也一定是这么想的。所以,当有一天,这香气扑鼻、暗红油亮的唐鸭子端上桌时,我和妹妹欣喜得连连惊呼,直咽口水!
这是杠杠的下饭菜!皮甚至比肉还要好吃,味道更浓郁,卤汁更充沛,还有一丝酥脆的感觉,并不油腻,也不味重,配上米饭,美味佳肴啊!好一段时间卤鸭,我们每天晚饭时都盼着有这卤鸭子由母亲从厨房端上饭桌,使我们垂涎欲滴,大快朵颐。如果哪天听见母亲说“今天唐鸭子卖光了”“今天唐鸭子没来”,我们就好遗憾、好惋惜、好无趣呀!
唐鸭子色泽红亮,通体油光,我和妹妹就叫它“油糖鸭子”。直到现在,一想起这个名字,眼前就浮现出全家团圆的简单又丰盛的晚餐。一个卤鸭子就可以成全一段美好的记忆,因为那是辛勤劳作一天后,一家人共享幸福的时刻,那是可爱的家!
相关教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