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牛杂面
弄潮襄江
麻辣鲜香的襄阳牛杂面 ——襄阳名片
中国是一个面食国度,种类繁盛,仅面条一道,品牌众多,而我尤爱襄阳牛杂面。襄阳牛杂面,不像兰州牛肉面味道清淡寡瘦,不像武汉热干面粘稠干巴,不像山西刀削面浓郁厚腻,不像四川担担面咸辣麻香,亦不像河南烩面厚实博杂,具有汤红色亮、麻辣鲜香、袪寒除湿、回味悠长的特点,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地方美食,深受襄阳人喜爱。
襄阳牛杂面是一种功夫面,汤头往往需要十几个小时文火慢熬,方融得百般滋味于一锅。制汤第一道工序是炼辣椒油。辣椒选用晒干的朝天椒和本地土辣椒按不同比例混和,去蒂,囫囵个在大铁锅内不停地翻炒,文火炒至两面焦黄,香辣扑鼻后,摊凉,放在石窠里捣碎或者用擀面杖擀碎成辣椒粉。炼化牛油后,倒入辣椒粉烧沸,冷却备用。
每天下午,襄阳大街小巷到处飘散着辣椒油的香气,可谓“椒香满襄江,风来滋味长”,让人闻着就口水泛滥了。第二道工序就是熬汤,选用大块牛骨头,淖水后再煮沸,去掉表面浮沫,放入由八角、桂皮、花椒、草果、丁香、肉蔻等由二三十种香料组成的料包,细火煨炖一夜,至第二天清晨方成。第三道工序是煮牛杂,选用肥厚的牛大肠,翻洗干净,去掉肠油,切块,淖水后,放入熬好的牛骨汤中,煮至八九成熟,再放入炼好的辣椒油,一锅味醇香浓、鲜香麻辣的牛杂面便热气腾腾地出锅了。第四道工序是煮面,选用面筋强的碱面,大火煮开,煮至六七成熟,出锅抖开摊凉,吃的时候,把碱面放在竹漏勺里,在沸腾的开水里面来回滚几下,倒入粗瓷大碗中,浇上煮好的牛杂,再撒上些芫荽、葱花,顿时鲜香四溢,让人胃口大开。
襄阳几乎每条大街小巷都有牛杂面馆,而每家的滋味皆不同,关键在于汤料的配方各不相同,各有秘方妙招。声名远播的几个集中地有襄阳一桥头、红光路、幸福小区、昭明台等几处,其中牛杂面发源地的襄阳一桥头几家牛杂面馆,每天早上,排队都需要一二十分钟,逢节假日,排队个把小时也很常见。
襄阳牛杂面的诞生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与襄阳是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地有关。特别是襄阳一桥头是回汉杂居之地,也是会馆码头林立之地,聚集了大量码头工人、经商小贩,也因此布满了各种小面馆。此地也因是回民聚集之地,宰牛杀羊从业人员较多,因为牛肉价高,大多销往外地和高档饭店,而牛肠、牛心肺等牛杂因进不了大雅之堂,价格低廉。有聪明的面馆老板,把牛肠、牛心肺等牛杂买回来,洗净切块,淖水炖烂后,作为哨子浇到面条上,因为物美价廉,很快被抢食一空。
在百年演进中,襄阳牛杂面通过不断改良,吸收外地做法,最终形成了闻名全国、独具特色的襄阳牛杂面。每家面馆,也都兼容并蓄地经营着牛杂面、牛肉面、豆腐面、海带面、猪血面、炸酱面、酸辣面等十几个品种,价格高低不同,口味也各不相同,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求。因为淘面条用的是竹漏勺,本地人形象地称之为“窝子面”。因此,早餐时吃碗窝子面,成为襄阳人必然选择。每天清晨,大街小巷中,随处都可以听到“老板,来二两窝子面”的吆喝声。因为牛杂面油厚,麻辣,为了化解油腻,往往需要配一大碗本地产的应时黄酒,粗豪的汗子往往还要吃几颗大蒜,一碗牛杂面、一碗黄酒、几瓣大蒜下肚后,顿明胃暖肠饱,浑身发热,身体微汗,阳气升腾,一天到晚,浑身都充满了力气。
襄阳牛杂面的起源,看似普通大众的意外之举,其实,背后与襄阳文化紧密相关。襄阳因“上通关陇,下连吴会,北控宛洛,南达滇黔,汉晋以来,代为重镇。”自古就是天下必争之地,因为战争频繁,人口锐减,历史上多次发生了河南、山四、四川等地移民迁徙襄阳的事件,导致了襄阳人在血脉里兼具了南北方人性格与特征,形成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而表现在美食上,从早餐时的一碗面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牛杂面,麻辣鲜香,油厚味长,面条筋道,具有北方的豪放;而配喝的黄酒,温润清香,回味甘甜,犹如南方的女子温婉细腻。中国的饮食有一个奇妙的现象,往往南方以米为主,北方以面为主,其中的分界线,大抵以秦巴山系为界。如果细致来划分,则以汉水襄阳段为界,汉水之南以米为主,汉水之北则以面为主,而襄阳的早餐,却巧妙地调和了南北两种口味,不能不说饮食之奇妙。
襄阳牛杂面诞生于市井之地,注定了这是一道大众美食,也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无论男女老少,高低贵贱,早餐吃牛杂面,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了襄阳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成为襄阳鲜明的文化符号,被烙印到骨子里,流淌进血液里。如果你在外地碰到一个襄阳人,问他最想的是什么?往往会脱口而出,“一想老婆孩子,二想牛杂面,三想襄江水!”襄阳牛杂面变成了一种思乡的符号,成为牵引游子回家的长绳。一碗面,已不再是一碗面,而成为乡愁中冒着热气、味道最浓郁的一部分。
2021年,傲游太空的航天英雄聂海胜,在太空里向家乡人民发来祝福时说,“我最想吃的还是我们襄阳牛杂面”,让襄阳牛杂面更是声名远播,成为一道闻名海内外的地道美食。襄阳牛杂面,为远在茫茫太空的游子,指引着家和祖国的方向。
2022年2月7日上午
相关教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