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摇曳中,隐约传来吆喝叫卖声,有人在不远处歌唱,成串的灯珠烘托出一个个精巧的手工作品。有穿着汉服的“小姐姐”在卖手制的古风发饰,有露营达人打开后备箱摆着各式户外用品,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有影影绰绰的人群……
不少九江市民发现,随着夏意愈浓,今年九江街头出现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集市:大中路步行街上的传统摊位、湖滨信华游泳池旁的个性集市、商场外的后备箱集市、八里湖沙滩旁的味蕾盛宴……“万物皆可摆摊”,让这座城市既蔓延着烟火气,又满是文艺范。
“后备箱”里的小集市
每到周末,九方购物广场门口都会摆起“汽车队”。大家把车子并排停靠整齐,然后打开后备箱。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车子,一旦打开了后备箱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成串的灯珠点缀着,里面放着各式各样精巧的“小玩意儿”,可以是手冲咖啡,可以是可爱的手工小娃娃,可以是精美的小甜品。
29岁的高梓瑜在九江经营着一家蛋糕店,无意间在网上刷到这个“后备箱集市”,闲不住的她抱着玩玩的心态摆起了摊。几天下来,她不仅增加了收益,还收获了友谊,摆摊成了她的快乐源泉。
“这里的年轻人特别多,我在这里结识了一帮好朋友,大家会坐在一起,吃个甜品、喝点饮料、撸个串,聊一聊最近的状况。我每天一想到要出来摆摊就会很兴奋。”高梓瑜麻利地打开后备箱,里面有一个小桌子,她摆出四盒不同口味的提拉米苏,笑着接待来往的顾客。
在这里,没有两个一样的后备箱,每个后备箱打开,都是摊主精心布置的“小世界”。“后备箱集市”由于方式新颖灵活,又适合市民夏日休闲消暑的习惯,成为一种新的消费业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面对疫情之下的经济压力,“后备箱集市”还提供了一个兼职选择。27岁的张晋宇从事工程行业,受疫情影响,生活压力比较大,他便尝试加入“后备箱集市”售卖冰粉。冰粉是预制食品,容易上手,而且在炎炎夏日比较受欢迎,平均每天都能售出30多碗,一天的利润最多能达200多元。
小学生也当“老板”
“妈妈!我又赚了一块钱了!”近日,在大中路步行街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在路灯下摆起地摊,摊位上各色漂亮的发夹、发带、皮筋……各种头饰品琳琅满目,顾客只需付几元钱,就可以获得自己心仪的货物,这样的画面让人不禁眼前一亮,也引来不少路人前来围观。
她们的摊位不大,但两位小老板分工明确,姐姐负责算账,弟弟则负责保管钱和推销商品,只要有顾客前来,他们就会宣传自家商品的亮点,并“主动出击”推销商品。“这个很漂亮的,买下吧!”摊位前的顾客越来越多,“小老板”们纷纷忙碌起来,每卖出一个商品,他们脸上就会露出甜甜的笑容。
“放暑假了,白天太热孩子一般都在家,也没有机会出门活动。后来我们也是看到有别的小朋友出来摆摊,我就让他们自己在网上选了一些便宜的小玩意。”孩子妈妈任道娇说:“我们选的货物都比较便宜,最便宜售价一元一个。已经摆了一周左右时间了,最多的一天卖了一百多块呢。”
负责算账的姐姐杨文心说,自己一开始没有经验,再加上不好意思,“我们一开始不敢叫卖,曾经一天只卖了六元钱。”说起摆摊的情况,两个孩子都有话说,“我现在知道大人挣钱不容易了,以后花钱也不会大手大脚了。”
“万物”皆可摆摊
和以往的摆摊集市相比,今年九江集市上的商品种类更多了,不仅有各种小商品,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
齐女士是一位“重度咖啡爱好者”,自己平时在家都是自己磨豆子手冲咖啡,这一次她也想把自己喜欢的咖啡口味带给大家。“也没有做过生意,试一试,夏夜漫长,在家玩手机也是玩,为什么不出来交交朋友呢?”
除了咖啡摆摊,记者还在八里湖沙滩的集市上见到一位汉服“小姐姐”陈卓然,她的摊位上摆放的全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古风发饰,“有发簪,也有发梳和发带,价格在二十几元到八十几元不等。”陈卓然是一位汉服圈内的“簪娘”,平时就为自己和同好们制作发簪,也在网上开了店。这次参加集市,有不少顾客都喜欢来她的摊位前转一转,不光看饰品,也看摊主身上的华丽飘逸的汉服。
目前,疫情防控处于常态化阶段,九江“夜间经济”持续升温。这几天白日的高温把绝大多数出门的人“赶”到晚上。作为“夜间经济”的一部分,各式各样的市集激活夜间资源,为市民休闲娱乐赋予了文化注解,也催生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让城市更有活力。(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周慧超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