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南京吃吃喝喝的这几年,很难再次走进同一条街巷。但评事街不同,它是我去了又去,并且极力推荐给外地朋友的地方。
从张府园地铁站出来,走个几百米,就走进了画风不同的评事街。
虽然纵向连接着建邺路和升州路,但这里更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自成一种老城南的原始流派。
路的两旁停满了车,时常有外卖小哥在狭窄的缝隙里飞快穿过。也可以说,除了外卖小哥,其余人的节奏在过桥的那一刻都慢了下来。
刚从陆记小郑买完烧饼的老太,与在章云zan完鸭子的老头一起跨上了那辆老年电动车,慢悠悠的往家的方向驶去。
画面里常常闪现二八杠自行车,满头白发的老大爷骑着它依旧精神抖擞。
排队早高峰过后的烧饼师傅,闲坐在门口抽根烟,再和客人拉一会家常,便舒缓了闷在里头的无聊心情。
“出来看看人,好多老面孔”,在店家的记忆里,很多都是住在附近的“老邻居”,每天同样的时间点来买同样口味的烧饼。
南京人爱吃烧饼,更爱吃鸭油烧饼。
马头墙、小阁楼、老虎窗、木栏杆,一切都是旧模样。任由它周边高楼起,独守烟火气。
就连章云板鸭前的队伍,也像是固定的,不管什么时候去,总有那么三五个人等待zan鸭子。
李记清真面馆,「评事街人气王」当之无愧。
坐落于打钉巷和评事街交汇的三岔路口,足足占有四个门头,哪怕不是饭点过来,也逃不了排队等锅贴的命运。
屋外的几张小桌子很受游客喜爱,吃饭的间隙还能感受一番老南京的风土人情。
广东过来的大爷大妈和南京小杆子聊了一整个饭点,并用纸笔记下了小杆子的推荐游玩地。
“我们这个年纪啊,不要去什么网红打卡地了,就想吃一些真正的南京味。”
要说评事街的生活节奏看起来慢,尤其是在和李记的锅贴出锅速度对比之后,那是真的慢。
一锅接一锅,速度快到让人咋舌。就算外面队伍五六十号人,师傅们也是从容不迫。几十年的经验了,这都小场面。
馄饨取货处更是如此,人人拿着小餐盘等待属于自己的那碗牛肉馄饨。
即使在猪肉价格猛跌的今天,对于大部分老城南来说,清汤、皮薄、肉多的牛肉馄饨还是更香一der。
李记的用餐区在南京已经算是非常宽敞的了,但奈何不了人潮汹涌。
一个转身,也许刚刚同行的人就已经不知道去了哪里。
提起评事街,老太皮肚面的存在感就相当之高。
好像无论什么时候来,老板娘都动作利落地刚好下完一碗面,满脸红扑扑的回应着食客的需求。
上过《早餐中国》之后,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就蜂拥而至了。
除了皮肚,油渣、大排、辣子......这些亲自制作的浇头也极受欢迎,吸饱了汤汁的皮肚变得色泽油亮而口感充盈,一会时间汤都见底了。
开了20多年了,两代人的传承,让这个小破店看起来别有味道。
门头下面就是厨房,对着已经被拆了半边的小马路,来的基本都是老客,也不矫情,风一刮飘落在碗里的叶子,捡起来扔一边继续huai面。
露天也有露天的好,靠着几十年的大树下,这初夏的风一吹,比在室内吹空调舒服多了。
走到升州路再拐进彩霞街,玉带园的巴子面馆其实也属于评事街片区。
这里又是一大皮肚面爱好者的聚集地。上了「秦淮区面馆热门榜」的它,拥有很多在附近上班的忠粉。
“上不上班的无所谓,主要是想来吃碗面。”拼桌的李先生跟我们打趣道。
在习惯了夫妻小店之后,巴子的兄弟档也挺有意思。
“巴子面馆”的大门头下,兄弟俩一人负责一个门店,常常搞得第一次来的人一脸懵。
“这两边同一家吗?做得一样吗?我该在哪边点?”
已经落座的客人会帮抢答,“都一样哎,同一家,兄弟俩。”
两兄弟来自安徽宣城,开面馆已有三十五年之久,老板无奈说“开两个档口是因为生意太好”,老凡尔赛了。
面相对较呛,老板舍得放料,尤其是辣油。
千万别说什么特辣、爆辣之类的,不然会有一点齁咸(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皮肚炸得金黄脆香,油汤里浸润后的光泽让人更有食欲,嫩而不烂的口感不知俘获了多少老饕的心。
再配上隔壁的「潘记鸭子」,跟老板要两勺辣油自制辣油烤鸭,真·上头!
皮肚面+鸭子的完美CP,还有谁不锁?
在一排上了年头的老槐树下huai面是什么感觉?
这里的每家面馆都能给你答案。